当前位置:

临澧民间节日习俗

编辑:redcloud 2017-06-27 16:20:52
—分享—

正月十五。是上元佳节。《嘉靖常德府志》载:“剪纸为灯,糊以竹格,饰以五彩,有绣球、走马、莲花诸类,虽无闽浙刻丝剪绢等项,亦颇精巧。好事者作为灯谜,夜则相聚以猜,名曰‘打鼓灯'。妇女相邀成队宵行,名曰‘走百病'”。由此可见,常德地区灯谜活动之盛、花样之多。正月十八烧灯,人们扎草船,船上贴纸马,送至江边焚之,寓意为去灾。

旧时,上元节人们还要做小鸡般大小麦窝十二个,以象征十二月,然后把每个麦窝标记某月放入甑中蒸熟,待冷却后取视,根据每个麦窝中水的深线有无推断某月水旱。

三月三。农历三月三,临澧各地以地菜煮鸡蛋当作节日食品,至今仍盛行此俗。地菜子即荠菜,有清肝明目,调理脾胃等功能。当地人在这天还要进山采摘香蒿,然后将其洗耳恭听净磨碎拌上糯米粉,用糖或黄豆粉加糖作心,做成一个个扁圆的粑粑入入甑中,蒸熟后取出,扎紧田墈、屋角的蛇眼。据说用此法可让毒蛇死于洞中。

清明节。临澧历来有清明扫墓的习俗。人们备具牲礼上祖先、亲属坟地祭祀,插挂山纸修整坟堆。解放以来,在清明节前后纪念革命烈士,已成了常德人民的新风尚。每年这段时间,各地的学校、单位或个人,都纷纷到革命纪念地去祭奠烈士,在烈士纪念啤前献花圈,讲述先烈事迹,进行各种悼念活动。

临澧还有在清明节“插柳于门,人簪一嫩枝,谓能辟邪”的风俗。

谷雨茶节。谷雨前采的茶(称雨前茶)最为清香,在谷雨节品尝新茶,也就相沿成习,成为民间的茶节。常德讲究做 “擂茶”。

青节。常德是祖国的粮仓之一,现在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,农业生产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农事节气活动非常隆隆,插秧被称为 “青节”,收获被称为“黄节”。伴随这两大节气,有一系列古老的习俗。

过了谷雨,就到插秧时节了。刚刚过去的这一段,耕牛特别辛苦,农家要给牛以犒劳,把谷雨节定为“牛生日”。这一天,给牛放假,用药水给牛洗澡,让牛吃甜酒冲鸡蛋,旧俗还要在这一天以鸡、鱼、肉“三牲”和黄花、南粉、木耳“三斋”敬祀牛王菩萨。

到秧田满垅的时候,人们敲锣打鼓地来到田头,燃放炮竹,推出一位最会作田的老“作家”,下田扯第一把秧苗,然后,各家各户才下田扯秧,称之为“开秧门”。

插秧田叫“关秧门”。各家各户插秧田时,帮工不分男女、尊长、晚辈,都可以抓些田泥往田主身上、脸上糊、意为糊住仓口,可以五谷丰登。田主身上泥被糊得越多心里越高兴,田主也可以回击,若被回击者不服,则可以带上满身泥浆在田主被子上打滚,田主只是阻挠,并不生气。如果当年风调雨顺,人们在庆贺丰收时都要谈到:“搭帮今年糊仓糊得紧。”若遇上灾年,人们还会互相所怨:“唉,中怪今年没有糊好仓。”

青年的食品,多以“胙粑肉”、大碗酒为主,佐以鱼虾和盐蛋。胙粑肉的作法:把 500克重的肉切成八块(老秤二两一块,是插秧肉的规矩),用炒糯米粉,红曲米、辣椒粉、五香粉、盐粉与肉拌合,放进大陶坛内压紧,用胶泥密封,腌制而成。隔冬制作,插秧时食用。


端午节。又称端阳节,是常德地区的盛大节目之一。相传,这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投江自尽的日子。 常德沅、澧流域,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,以纪念屈原,是千多年来盛行不衰的传统风俗。唐朝沈亚之的《屈原外传》,就有 “每值原死日,(楚人)必以筒贮米,投水祭之“的记载。《荆楚岁时记》有“五月五日竞渡,俗传为屈原投汩罗日,伤其死,故掌舟楫以拯之”的记载,可见这风俗已相当古老了。 以前,每到农历四月下旬,便有热心人士自发地筹备龙舟竞渡事宜。龙舟一般为13米多长,1米多宽;头窄而方,厚且坚,没有雕刻的龙头作装饰,经得起在堆满巨石的矶头上猛力冲撞;尾尖而向上翘约2米,没有龙尾作装饰,只在尖端一面作标志的旗帜;舟中设锣鼓架,架上插两面小旗。桡手共37人,穿着与旗帜颜色一致的服装,英姿飒爽,威武雄壮。舟头一人,是划“棒头”的,也就是领队。此人老练沉着,机智勇猛,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平时在舟头作些花样表演,每到关键时刻才下桡猛划,舟如箭飞。第2仓一对战将,名叫“破水”,平时也不下桡,一旦与对方交锋,就下桡破浪,为舟添翼。第3仓一对“分水”桡,第4仓一对“引水”桡,桡手都是得力干员。第5仓至舟尾,有10多对桡,尽由气力莽壮的年轻小伙充当桡手。舟尾稳坐一位久历水战、经历丰富的艄公。他熟悉水情,能识恶浪、辨漩流、睹风向、奔坦途,保证舟身平稳轻快,懂得见机而作;另有一位机灵的“保艄”,充当他的助手。打鼓仓里的鼓手,除以鼓点统一全舟桡手的动作、鼓舞士气外,还肩负着判断局势,指挥战斗的重任。

端午节,临澧各地均以粽子、盐蛋为节日食品。粽子以角粽为主,有灰水粽、碱水粽、清水粽等品种,精致的粽子中还包有赤豆、湘莲、火腿、红枣等配料。 五月五日也是古代的“卫生节”,这一天,常德各地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悬挂艾、蒲香草,谓之“艾叶如旗招百福,菖蒲似剑斩万邪”;身上还要佩绣花的香荷包、五彩丝线缠制的小角粽、沉香泥印制的香饼和檀香木雕刻的饰物;用苍术、白术、芸香等烧烟熏屋除疫;在小孩耳、鼻、额上抹雄黄;合家吃雄黄酒、蒜子煮苋菜等。据说雄黄可以去邪气、蒜子、苋菜可以清除肠胃积滞的毛发异物等。 五月五日传说又是药王菩萨生日,称“药王节”,有“五月五日,百草都是药”的民谚,民间有这一日上山采药的习惯,老人喜欢在这一天用生猪板油一块,蘸满雄黄,裹在蒜球上,或以蟾蜍一只,口中塞入“香墨”(高级墨)一块,高悬在屋梁上,以备日后生有疔疱疖或被蚊虫毒物叮咬时取用。 三伏 常德气候以三伏天最热,最高温度可达摄氏四十二度,故称“三伏炎天”。流行有“热在三伏”的谚语。

伏天有节令食品,临澧人讲究在起伏时吃老姜焖子鸡,老姜羊肉汤,老姜肉片汤、白胡椒蒸水鱼,糯米红枣蒸猪板油拌以冰糖等。

六月六。临澧各地普遍把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当作尝新节。有的地方则选六月新谷登场的一个辛卯日尝新;有的地方季节较晚,六月六这天,以七线禾穗,置饭上蒸熟,象征丰收在望。节日中,要先以新米饭敬祖先,再以新米饭给狗尝。然后合家聚食。这一风谷,来源于常德各族人民中共同流行的传说:谷种是狗从王母娘娘那里带到人间的,所以新米饭不忘记狗的功劳。 由于六月六是常德气候较干燥,太阳光照射较强烈的日子,各地都有在这一天翻晒衣被、书籍等物的习惯,有 “六月六,人晒衣裳龙晒袍”的谚语。据说这一天晒过的东西,可防霉除蛀。这一天,寺庙祠堂,都要翻晒经书族谱,故又称“晒谱节”。

七月七。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在临澧也很流行。这一天晚上,大人往往不叫小孩早睡,在天井或晒谷坪中看双星银河会。女孩子则喜欢在这一晚,对着朦胧的新月作 “乞巧”的游戏。乞巧的游戏一般有穿针、浮针、水底看月等多种。穿针是用丝线穿进极小的绣花针,看谁先穿过为巧;浮针则用脸盆盛水,以谁能把针投水中,浮而不沉为巧;水中看月是墨水滴入水中,以每滴墨水在水中不散,且映有一个月亮为巧。在这一天,取凤仙花法染指甲,也是女孩子的乐事之一。 常德农村姑娘中,还有在“七夕”敬“七姑娘”的旧俗。传说,七姑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,会绣百花,就是没有绣过白果花。有人告诉她,白果只在半夜开花。为了学传统绣白果花,她每晚都到树下去等。封建的父亲认为她有不规矩的行为,大怒之下,用扁担打断了她一只脚,她含冤于七夕夜在茅厕自缢而死。姑娘们的花绣得好,常认为是七姑娘教的。因此,初学绣花的姑娘,总喜欢做一只寸多长的绣花鞋,在七夕夜挂于茅厕中,求七姑娘教会她挑花绣花。至今,还有《七姑娘》的民歌在常德农村流传。

中元节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,又称鬼节或祖宗节。旧俗,从七月初十起,各家各户接祖先回家奉祀,俗称 “接老客。”每日三餐供奉,至十五夜,焚烧“灵屋”及大量纸钱“送老客”。还在宅旁野地焚化纸钱打发孤魂野鬼。此俗已日渐消亡。

黄节。这是与春天的青节相对应的扮禾节。如遇丰收,农村里杀猪宰鹅,捕鱼捞虾,准备黄节食品,以招待扮禾客,此节尤以湖区为盛。沅、澧两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,户户都种了很多田,扮禾时总忙不过来,自古以来就有各方来人打工的习惯。

中秋节。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。临澧各地普遍有 “设酒果对月饮之”的风俗,这一晚月亮初升的时候,在月光里摆下时新瓜果、中秋月饼和酒,全家团聚赏月,故有“团圆节”之称。月光下,大人常向小孩子讲些有关月亮的故事,如《嫦娥奔月》、《吴刚伐桂》、《玉兔捣药》、《张果老月下打草鞋》等等,但《八月十五杀家鞑子》的故事似乎更受小孩欢迎。它表了人民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心里和人民的团结反抗精神。一直流传不衰。 中秋之夜,常德文人多在德山河面乘舟玩月吟诗,也有群众自带丝竹管弦,在湖上吹打弹唱。 八月十五桂花香,中秋期间,常德的妇女有在头上簪桂花或房中插桂花的习俗,街上也常有人叫卖桂花,南货作坊则忙于制作桂花油、桂花糕、桂花糖。因此,城乡处处桂花香。

九月九。又称重阳节,“九”这个数字,古人认为属“阳”,故称“九九”为“重阳”。这一天,旧时要“饮茱萸酒,蒸菊花糕”佩带茱萸,登高避疫。此俗,现已演变为秋游或爬山运动,公园则在这段期间举办菊花展览。

金秋。临澧人把农历十月称为金秋,又称 “小阳春”,民间有“十月有个小阳春,田里不满山上寻”之语,农村常在十月上山采集药材、山苍子、野栗、毛竹等山货,以增加收入,故常德山区人民,对十月有特殊感情。十月,农村又忙于弹棉花,准备冬天的被服,村村弹花声此起彼伏,十分热闹,故俗语谚有:“春织蓑衣夏打麻,十月立冬弹棉花。”

腊八。农历十二月称“腊月”,十二月八日为“腊日”。临澧有在腊日除尘之俗,腊月初八、十八、廿八,家家户户要打扫扬尘,清除污秽,可算是传统的卫生日。 腊八又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,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以供佛,后亦通行于民间。但民间并不吃“腊八粥”,却流行作“腊八豆”,即将黄豆蒸熟、发酵、加姜丝、粉盐等制作而成。

年节。从腊月廿四起,被称为年节,临澧兴在廿四日这天过“小年”。全家团聚,吃一顿丰盛的晚餐。目前,城市里已不太讲究了,但在农村中还有保留。

廿四日相传是灶王爷上天之日,旧俗在廿三日夜里要备些果品祭祀灶王,求他在上天奏事时隐恶扬善。

“大年”三十 ,合家团圆,旧俗先接祖先,后吃团年饭。

在旧社会,除夕年关,是究人的鬼门关,凡欠了债的,债主必来逼债,而究人则千方百计躲债。如果你被债主寻到了,他可以拿走你家中的任何东西抵债;中要躲到半夜子时,依常德的风俗,就算隔了一年,即使与债主碰个满怀,也只能互道“恭喜发财”,而有能提债务的事了。 大年三十夜,临澧有守岁之俗,合家围炉团坐,送别旧岁,迎接新年。

临澧年节的吃食,也都要含有吉利的意思,如有的人家,团年饭一定要有十二道菜上桌,表示一年十二个月“月月有菜(财)”。有的人家,要备一条红鲤鱼,称为“团年鱼”,表示“年年有余”。有的人家,还备有一碗“四季葱拌豆腐”,表示“四季清吉”。津市一带,除夕要吃夜酒、夜粑粑和上春盘。夜酒是一种糯要甜酒,夜粑粑是一种印有吉利字眼的粑粑(用密蘸着吃),春盘装的是时新生菜,唐朝杜甫有诗道: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,可见这风俗是很古老的。

祝寿。临澧有祝“三十六”和“六十”寿辰的旧俗。三十六是人们忌讳的数字,人到三十六必借生日冲喜。老人过了六十以后,要加寿一岁,名叫“添寿”。解放前人寿短,把“人上六十”看成是一件大事,认为花甲倒转,“又是一世人了”。因此,六十大寿的庆典是极其隆重的。祝寿讲究女祝实龄,男祝虚龄。

编辑:redcloud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临澧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