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杉龙岗遗址
遗址地处澧阳平原澧水与澹水之间,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,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新石器前期遗址。岗地海拔高51米,相对高度约3米,周围为平坦的农田和芦苇洼地。
2011年11月22日,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。这座澧水边平常小村的安静,被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媒体记者打破。在杉龙岗遗址,“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”考古队发现了6粒距今约8000年至9000年的碳化稻谷。
遗址现场,湖南日报社记者拍下的一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:一位头发花白、笑容满面的洋老头,正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手中那粒碳化稻谷。他正是国际考古界大名顶顶的巴约瑟夫教授。是什么样的渊源,让这座小村庄吸引了哈佛教授的目光?
让我们从这6颗从远古走来的小小稻谷,开始关于临澧的追溯。
“我相信世界稻作起源地就在这里。”
水稻,堪称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水中植物。它的起源,在全世界考古学界中争论了100多年。
1973年,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碳化稻谷,比当时认为最早的印度稻作历史早3000年。1988年,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距今约9000年的稻壳,将世界稻作历史又推前了2000多年。沉寂的湖南一鸣惊人、惊喜不断,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。
1993年,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,距今14000年;1995年,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近万粒碳化水稻; 1996年,在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……
“我很幸运,能来中国,能来湖南,能站在这里追寻稻作文明的起源。”2004年11月,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前,巴约瑟夫曾高兴地跺着脚下的土地对记者说。这一次,在临澧杉龙岗遗址现场,老教授再次一脸笑容接受记者采访。
世界三大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,是百多年来的热门课题,其中玉米最早被破解。巴约瑟夫则揭开了小麦起源于西亚黎凡特地区一个小山谷的秘密。他决定将余生用来解决水稻的起源问题,并把目光锁定在湖南。2004年到2009年,他和湖南省考古所一起在道县开展了“中国稻作起源考古学研究”中美联合考古,这次来临澧,是他与湖南的第二次合作考古项目的第一站。
“澧阳平原符合农业起源的要求,澧阳平原发现的碳化稻谷,比长江下游要早至少600年,我相信世界稻作起源地就在这里。”巴约瑟夫说。
“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”的第一站
参与这次杉龙岗遗址考古的湖南省考古所所长郭伟民,曾多次面对媒体和大众解读澧阳平原。澧阳平原在澧水之北,大约有630平方公里,就是现在的澧县、津市、临澧靠近澧水的地方。这里有一条小山脉,地质学上叫“湘北隆起”,从华容一直延伸到临澧的九里。这一带考古发现,山脊上面古墓数量难以估计,山下有很多的村落和古城。到目前为止,已有566个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的遗址,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0.9个,这个密度非常罕见。这说明,在绵延不绝的近两万年的时间里,湖南的先人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。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建起的古城里,居民的人口密度就与现在差不多了,是当时湖湘大地上最繁华与辉煌的中心,等于是今天的省会长沙。
更重要的是,澧阳平原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、最早的水稻田、最早的稻作农业灌溉系统。这些遗址和考古成果,无论从年代还是文化谱系上都非常清晰、连续,是目前解开世界稻作起源之谜的最清晰图谱之一。
2011年11月,巴约瑟夫教授再次与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合作,在澧阳平原启动“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”,深入探讨澧阳平原从狩猎采集到稻作农业的经济形态转变发展过程,进而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起源的相关问题。考古专家们认为,距今八九千年前后是了解稻作起源的关键时期。经过慎重挑选,面积大、保护好的临澧杉龙岗遗址成为项目的第一站,考古队在这里挖下了第一铲。
临澧杉龙岗遗址见证湖湘最早的辉煌
杉龙岗遗址果然给他们带来了惊喜。20多天后,考古队就发现了6颗距今约8000年至9000年的碳化稻谷,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等人类活动的遗存。这些发现,使澧阳平原稻作遗存更加丰富,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证据更加充分。在出土碳化稻谷的彭头山文化层下,还发现了更早的距今约1万年的文化堆积层,对了解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的转变,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。
澧阳平原堪称湖南的“两河流域”,世界稻作文明的摇篮。史前的湖南,也因为这里一时热气腾腾,人声喧哗。包括临澧杉龙岗遗址在内的众多遗址,见证了湖南这片土地最早的辉煌。现在,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已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。
不过,一直令考古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,湖南在4000年左右后突然黯淡下去。为什么当夏商周崛起于中原,在中原地区率先迎来文明的时候,周边其他地区会变得黯淡无光?这在考古学上仍然是一大谜团。
好在一个叫“楚”的国家的到来,令湖南再次进入辉煌。烈烈楚风沿澧水而来,席卷整个湖湘大地。临澧,正处在楚风南下的前沿地带。
编辑:redclou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