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临澧,“蒋家”是个代表着荣耀与传奇的名词。清代中叶以来,财富无数、官宦辈出的“安福蒋家”,被称为全国“三个半财主”之一,赫赫声威至今仍啧啧于众口。著名女作家丁玲(蒋冰之)就出自蒋家。而蒋家与李自成之间的种种传说,更是让这个家族蒙上了神秘的色彩。
蒋家花园今安在?
全盛时期的蒋家良田万顷,华厦千间,蒋家大地主都喜欢建造富贵大气而又别具韵味的的花园,形成“屋在园中,园在屋中”的格局。岁月吹尽浮尘,曾广泛分布于临澧各处的蒋家花园都已不复存在,但我们仍能从那断瓦残垣中窥见繁华的影子。
蒋家坪的内河
位于佘市镇的蒋家坪花园是诸多蒋家花园中规模最大的。秋末,雨下个不停,我们的车停在了蒋家坪村口,前面的泥泞小道汽车无法通行,我们只好卷起裤管,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。不见了亭台楼阁,不见了喷泉假山,但是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山村与别处的不同。一条蜿蜒曲折的人工河环绕而过,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,河面零星分布着一些不知名的水草,河边停靠的小木船看上去已有很久没有开行了。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、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,各种古朴的意境一一呈现。蒋家坪有内外两条河,我们看到的是内河。故园已是今非昔比,只有这两条河完整地保留了下来,如今已显得十分闭塞的山村,也因此增添了无限的生气。
现在,这里的居民仍以蒋姓为主。房屋极普通,但是一家一户错落有致。非常引人注目的是,几乎每家大门口都有一对工艺精湛、古色古香的磉墩,屋边的大树下还东倒西歪地躺着些石雕的大水缸、条凳。这大概就是蒋氏先祖留下来的惟一财产了。后人们见得多了,也就不以为奇。一位大叔见我们盯着那磉墩、石凳左看右眼,颇不以为然地说,他家的房子底下尽是这玩艺儿,当初翻修房子的时候嫌它们碍事,全部拿来填地基,刚好派上了用场。还有人说,当年长沙市修建烈士公园,从蒋家坪运过去整整80大车石雕和假山石。
蒋家坪花园破土兴建,约在清嘉庆、道光年间,蒋光毅、蒋明试父子两代经历十几个春秋才建成。设计布局,大方新颖。游人描绘说:“堰塘纵横,围贯内外;浮桥多座,以利交通;亭台楼阁,布满园内;画舟小艇,荡漾水中;奇花异卉,四季如春;麒麟狮象、虎豹豺狼,雕刻无不栩栩如生。”又说:“布局雅观,不亚于北京的紫苑;风景宜人,远胜于长沙的朱园。”
从清末到民初,战祸连年,加以蒋家的纨绔子弟不事生产挥金如土,后来靠卖田拆屋来维持生活,蒋家花园一年不如一年。1933年前后,各界人士认为这座壮观的花园拆毁实在可惜,建议由县财政收买,作为县属公园。县府声称财政空虚,无能为力。解放时,这里所存留的,就只是一堆石头了。
“光明二代”的财富传奇
说起蒋家之富有,临澧百姓个个眉飞色舞,大财主蒋光业人所共知。蒋家到底有多少财产?如今已没有人能说得清楚。
临澧蒋氏原藉湖北,明朝初年随着军事屯田制的推行而迁入。在整个明代,蒋氏都称不上大富大贵。清代初期以后,蒋家田产一天天多起来,当铺、商号等产业也在蒋家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影响。到蒋光业、蒋光清一代,终于发展成闻名至今的豪门巨族。
蒋光业生于1761年,因子孙发达,死后获封“荣禄大夫”这样一个从一品头衔。文献记载,蒋光业拥有庄园、当铺等大量产业。他修豪宅、起戏台、建宗祠、设学田,又为县里捐修道路、桥梁、学宫、考棚、文昌阁、奎星楼,捐助义渡、育婴堂,不胜枚举。能完成如此繁多的工程,当然要有数不尽的财产作支撑。临澧有句俗话:“你不忙得太狠了,快赶到蒋光业地!”这是对人表示恭维或调侃的话,意思是说,你这么勤快,肯定能发财,家产会赶上当年的蒋光业。
蒋光业的子侄更不简单。远近闻名的“五美堂”,即是蒋光业的四个儿子明允、明晋、明勗、明熙及侄子明试的合称。蒋明试是五美堂首富,族谱上称有“田园万顷”。咸丰年间,为帮助镇压太平天国,蒋明试累计向清廷捐资白银32万两,轰动全省。著名的蒋家坪花园,主要是由蒋明试建造完成的。
今天蒋家坪的蒋氏后人都没有见过蒋家坪花园的真正面貌,但是当我们问及200年前“光明二代”的荣耀,这些朴实的村民都会说到一个词:“水绕四门”,用的是那种和旁人一样的啧啧称羡的语气。不过,就为这“水绕四门”,蒋家差点招致灭顶之灾。蒋家坪花园营造初成,昂扬奢华如同宫殿。正当蒋明试得意之际,却有人告密,说他“私造皇城”。蒋家惊恐万分,于是拆了东门,并以钱财贿官,才免除灾祸,以后就是水绕三门了。这段有惊无险的插曲,也是蒋家极盛时代的一个印证。
世居佘市镇黑胡子冲的蒋氏一脉,到蒋光清一代时也已“家道兴隆、出连阡陌”。蒋光清有一嘴浓黑的长须,绰号“黑胡子”,“黑胡子冲”正是由此而得名。蒋光清之子、丁玲的高祖蒋明章是这一支人的财富代表。《安福县志》记载,为给本县生员赴外地考科举资助盘缠,他一次捐献了200亩“宾兴田”。蒋明章的五个儿子均为二品大员,孙子辈中了不乏高官,一时荣华之极。
有关李自成
蒋家是如何发达起来的?一般的说法是蒋家先祖们勤俭持家,善于经营,清代蒋家又多出高官,官商相护,财富急剧膨胀。但是民间也有传言,蒋家的财富与李自成有直接的关系。
据传,李自成自京城败退,被清兵追至临澧县蒋家坪。为了轻装上阵,闯王下令把携带的金银财宝分30多处埋于地窑内。刚埋完,清兵赶到,一交锋,又被打败,人马冲散。李自成侄子李过在蒋家坪躲了几天,心中忧愁,竟生起病来。幸好有一卖油汤圆的蒋家将他收留,请医抓药,端茶递水,细心侍侯,并巧妙摆脱清兵的盘查。过了3个月,李过病好复原,他打听到闯王在石门夹山寺隐居,便含泪向蒋家告别。他从包袱里拿出藏窖金簿,送给蒋家作为报恩之礼,并嘱咐只能一窖窖地挖,一窖窖地用。蒋家对着簿子去挖,今年挖两窖,明年挖两窖,果然窖窖是宝。
还有一种说法流传也甚广:闯王军士在蒋家坪埋好财物,又被清兵冲散,仓惶中,李自成令李过将自己的小儿子寄托给蒋家。自此蒋家暴富,而李自成小儿子也以蒋家人身份繁衍下来。这一说法得到了丁玲堂弟蒋宗申蒋宗棣兄弟的证实。居住在黑胡子冲的两兄弟告诉我们,丁玲不止一次提及他们这一支是李自成的后裔。蒋家人曾到过李自成的故乡陕西米脂县,发现米脂李姓与临澧蒋姓两族所修祠堂格局相同。在米脂也有一支蒋姓,其辈份排行与临澧蒋姓完全一致。
衰败不可避免
盛极一时的蒋家在清末民初迅速衰败,钱庄倒闭,田产变卖,花园倾毁。到民国中期,传统意义上的“蒋氏巨富”已经不复存在。
安福镇清水堰是蒋家最后一个地主蒋铁铮的居住地。世居清水堰的肖耀鸾老先生,跟我们说起了他记忆中的蒋家地主。解放初期,现清水村村部周围,从东到西并列着5座蒋氏府第,蒋铁铮是其中势力较大的一家。虽然已经不比从前,但蒋家仍然是方圆几十里内响当当的大户。家有大量田产,房舍富丽堂皇,还有标志性的蒋家花园。蒋家人号称“走到哪里不湿鞋”,他们专门修建了宽敞的青石板路,直达县城。蒋铁铮家里佣人不多,一个厨子、一个勤杂工,收获时另雇几个人帮忙收租。他请了教书先生,在家教两个孩子读书,附近乡民也有把孩子送来一起读书的。1951年土改,伴随着“打倒恶霸地主”的呼喊声,枪声响起,蒋铁铮走完了他的一生,显赫了两百多年的蒋家归于沉寂。
蒋家的败落,许多人认为是蒋家子弟骄奢淫逸、不思进取所致,并以此为鉴,告诫自己的子弟。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,另有一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:蒋家兴盛于封建帝制崩溃的前夜,藉以维护家族利益的官位、权利,注定要随着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一同沉沦;蒋家的产业集中于传统的田地,而旧的土地制度,正是农村革命运动所要颠覆的。如此一来,衰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