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常德临澧:“三无村”荒地“变形记”

来源:常德晚报 编辑:史妹英 2020-04-26 11:11:18
—分享—

“栽苗喏……”

4月21日上午,临澧县佘市桥镇殷家村村头道水河边的一片空地上人头攒动,村民们正忙着在这里栽苗、浇水。这里是殷家村瓜蒌种植基地。

去年,这里还是一块荒地。

微信图片_20200426110602ggggggg.jpg

去年11月,荒地开始除草开垦。

百亩滩涂成“烫手山芋”

殷家村党总支书记邹成介绍,这块荒地有100多亩,是块滩涂。此前,这里种的是杨树。2012年,杨树全部砍伐后,就一直荒在那里。到今年,已经有9个年头。

“放在那里,觉得有点浪费,但是又不知道拿来干什么。”邹成说,殷家村紧邻临澧县城,村里近九成的劳力在县城、市城区等务工,留在村里的差不多都是老弱病残,想拿这块地做点事,却没劳力、没方向、也没资金,“说是块‘烫手山芋’真的不假。舍不得,却拿不起。”

2019年4月,常德市委办驻临澧县佘市桥镇殷家村扶贫工作队(以下简称“扶贫工作队”)进驻该村。市委办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、纪委书记、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黄道松在村里“东张西望”,突然“瞄”上了这块地,“这是块宝地啊!”

微信图片_20200426110550ggggggggg.jpg

4月22日上午,村民们正在种植瓜蒌。

三无村”想办集体产业助力脱贫

原来,扶贫工作队一进村,黄道松就带着队员们挨家挨户地“摸家底”。他们走访发现,这个有着141户438名贫困人口的城郊村,竟然是个无产业、无资金、无特色的“三无村”。

“全村集体经济除了集体所有的田地,再也没有其他的;男女老少除了进城务工,就没有其他的出路。”黄道松说,该村的贫困户基本非病即残,因为进不了城务不了工,只能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。

怎么办呢?扶贫工作队队员、市委接待中心的袁立昆说,在刚到村里的那段时间,黄道松天天和工作队的队员一起泡在田里、蹲在村民家里、守在村委会里,聊家长、想对策、理思路。“村里也没办法,很想做点事,想发展集体经济,却没资金、没胆量、更没点子。”

闲聊中,他们看上了村头的这块地,“蛮大的嘛,还挺平坦的,得搞点事情做啊!”黄道松立即找来邹成,邹成却挠了挠头,“地是好地,可没钱啊!”邹成坦言,村里没办过产业,也没人在村里办过产业,没经验,不敢办。

“瞄上”瓜蒌,想用青藤挂“金瓜瓜”

活人岂能让‘尿’憋死!有地,就有本钱。“我们抱着的,可是金罐罐。”黄道松说。

于是,这块荒地就成了扶贫工作队的“闺女”,大家伙都忙着给“她”找“婆家”。“起初,我们想过招商引资,种植优质水稻。等我们把投资商找来,人家一看,嫌地太小了,效益不会太高。我们想过种西瓜,可村里没钱,更重要的是,西瓜太‘娇嫩’,土壤要求高,这里不适合。”袁立昆说,他们就是想给殷家村留下一个“带不走”的产业。

黄道松说,他们还想过猕猴桃、葡萄、蔬菜大棚等热门产业,但最终都被自己否定了。“这些产业确实很火,正因如此,市场趋于饱和,竞争压力巨大,收益慢、周期长,殷家村等不起。”就这样找着找着,瓜蒌种植“闯进”视野。

“很偶然的机会。”黄道松说,起初他们并不知道瓜蒌种植是什么,只知道在石门、安乡有产业。他们去石门、安乡考察,一面调研常德及周边市场。“要做赚钱的生意。”

“瓜蒌种植周期短、收益快;并且,周边种植规模都不大;这块地也适宜瓜蒌生长。”扶贫工作队走访发现,瓜蒌种植“农户+企业”的经营模式,也非常适宜殷家村的现状。“有地就行,没本钱,不愁销。种苗由企业提供,还有技术保障。”

合作社经营,贫困户优先聘用

殷家村特意成立了群丰种植专业合作社,作为村集体经营产业,由合作社对这块荒地进行瓜蒌种植开发。而安乡县的一家企业成为了他们“农户+企业”方式的合作伙伴。

“贫困户采用土地流转、提供劳务等方式入股分红。目前,全村的贫困户都已经参与其中。”邹成说,合作社还下设了经营、技术、劳动等分组;其中,劳动分组主要负责招募村民参与瓜蒌种植、培管等工作。“我们会优先考虑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,以此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。”

3月16日,基地进行除草清苗;4月21日搭棚栽苗。大量的劳力都是村里的留守人员。其中,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考虑。像45岁的郭菊英,一家四口人,两人患病一人读书,为了照顾病人,她一直被困在家里。栽苗时,她立即被召集过来,“不出村就能挣钱,顾家挣钱两不误。”

黄道松告诉记者,这个百亩瓜蒌基地,预计年收益30余万元。“现在村里的很多农民在观望,有人也有了想法,我们工作队在继续探索,在产业链、规模种植上进行思考,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‘造血’功能。”


来源:常德晚报

编辑:史妹英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临澧新闻网首页